听苏北人讲话,有一句,总觉逗趣。常州人讲:“这是嗲东西?”苏北人讲:“这是什呢搞子?”因为这是苏北人特有的说法,因此,旧时老牌正宗常州人,语带嘲讽地贬苏北人时,常常把这个“什呢搞子”挂在嘴边。
“搞子”两字怎么写,小时候一直弄不懂,以为是撑船用的“篙子”。心想,撑船的篙子,怎么和东西搭在一起?不通不通!稍长,读了几天书,觉得这两个字的书面表达应该是“稿子”,就是领导们讲话时拿在手里的、写着重要内容的那叠纸。什呢稿子,就是你要讲什么呢?通吗?好像有点通了。
话说戈公振。大家认识吗?
戈公振,1930年代杰出报人、一个在中国新闻事业各个领域都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人。所著《新闻学撮要》、《新闻学》、《中国报学史》等书,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,为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,作了开拓性工作。其中,一九二七年初版的《中国报学史》,代表了当时中国报刊史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,是公认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。“新闻自戈公而有史”,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共识。江苏省新闻学会目前设有“戈公振新闻奖”。
戈公振是江苏东台人。东台人,常州人的印象是,就是苏北人。当年上海人的印象中,更是苏北角落里的人。上海人贬乡下人,是一个传统节目。就是今天,你上了上海的高架路,硬是找不到一个通向宁沪高速的指示牌。不让你在高架上上下几次、绕上几十个圈子、直到头晕眼花、心碎犯傻,不足领略大上海之深浅。所以,当时上海滩上的文明人,很是看不起苏北东台来的戈公振,说他满口“什呢稿子”,一股土腥味。
文化人有文化人的幽默。一日,戈公振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,叫《什么杲昃》。上海文明人傻眼了,不懂,这是什么杲昃?戈公振告诉他们,这两个字太文明了,文明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了。分别出自《诗经》、《易经》。
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有“杲杲日出”。杲,音:gǎo。象形字,日升木上。意思是东方日出,跃上树头,光照人间。字义代表“东”。《易经·丰卦》里有“日中则昃”。昃,也可以写作“�”、“�”,音:zè。“厂”字代表建筑物,里面一个人,太阳斜斜地照进来。意思就是太阳升过正中后,开始西斜。字义代表“西”。杲昃,就是“东西”。什么杲昃,就是什么东西。
“昃”这个字,既然《易经》中就有,可以认定,出现得很早,大约也可以归入仓颉的第一批产品。在此后的使用中,它的意思也慢慢发生了衍变。
譬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中“东西方曰昃区”,就延伸了“西”的本义,变成“倾斜”的意思。东方的太阳,是斜的,西方的太阳,也是斜的。昃区,太阳斜照的区域。古人诗中表达倾斜意,常用此字。如诗人方朝的“仰观参星横,俯怯崖石昃。”
说完倾斜,来说昃戥。
一个小孩,人见人爱,忍不住抱过来,掂一掂,口中赞一句:“这个小佬扎等佬。”意思是长得很健康、很壮实,当然,还有日后会长命百岁等让孩子的亲人听了觉得非常顺耳顺心的寓义。
“扎等”两字怎么写?昃戥。
戥,音:děng。一种秤。如果还有兴趣进进中药店的朋友,应该知道称中药时用的那杆小秤。那就叫“戥”,也叫“戥子”。
常州人说“扎等”的含义,指超出预想,而且是向好的方面超出。譬如一个出生不久的小孩,预想中有10斤,一抱,觉得超出,于是赞一句:“扎等佬!”譬如一篮小菜,预想中有5斤,手一提,觉得不止,也赞一句:“扎等佬!”再譬如一项工作,预想中工期要3天,结果2天就干完了,于是赞一句:“扎等佬!”
如果把这种预想作为一杆秤,把小孩、小菜、工作等作为被称物体,秤钩一提,秤杆立即倾斜,并向上高高翘起,这叫什么?这叫“昃戥”。所以,“扎等”,等于“昃戥”。
或曰,关于“昃戥”,常州人还有“扎志”一说,何解?
答曰:昃制。
制,《说文》里说,它的本义为“裁”。裁,古义为“裁定、判断。” 《战国策·秦策》中的“大王裁其罪”,就是典型的古义。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,主体成份是知识分子,他们把党魁蒋介石称为“蒋总裁”,用的就是古义。至于度量衡,在古代也是“制”的内容之一,就不用多解释了。
裁定、判断,觉得超出预想,于是,可以说“昃戥”,亦可以说“昃制”。总而言之,倾斜了,超出预想了。
把“稿子”训为“杲昃”,是戈公振。把“扎等”、“扎志”训为“昃戥”、“昃制”,是我。对与不对,欢迎商榷。